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源于1987年由白春礼院士建立的STM实验室,1994年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青年实验室,2001年经考评晋升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开展化学以及化学与物理、材料、生物等诸多交叉科学研究,为纳米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实验室成立以来,致力于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研制,先后主持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原子力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和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发展了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为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建立了技术基础;致力于单分子物理化学、分子表面组装及分子纳米结构的研究,建立了从结构设计、结构构筑、理论模拟、原位STM表征到性能测量的研究表面分子组装的系统方法;致力于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研究,并以国家重大应用需求为导向,成功探索了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催化、生物等方面的应用,部分成果已经产业化。
实验室现有10个课题组,包括职工20余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0余人,以及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近90人。研究人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
实验室现阶段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研究分子纳米结构的构筑规律和物理化学特性,发展以SPM为主的纳米检测技术,探索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材料的若干可能应用,凝聚和培养纳米科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形成一支在纳米科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群体。 实验室现阶段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既各具特色,而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研究方向:
1. 单分子、分子组装及分子纳米器件
2. 生物分子检测表征与纳米生物学研究
3. 先进碳纳米材料研究
4. 环境保护纳米材料研究
5. 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器件研究
6. 扫描探针技术及其它纳米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提升总体研究水平,加强原创性创新研究,是本实验室不懈的追求,我们将再接再厉,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争把实验室建成在国际学术界纳米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集体。我们热诚欢迎有志于纳米科学研究的优秀青年学子加盟本实验室,和我们一起努力,为达到上述目标而奋斗。

实验室科学研究框架图

实验室全体课题组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