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碳酸酯为溶剂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高度可燃,是目前电池发生起火的主要的燃烧源之一。通过在电解液中引入阻燃功能化共溶剂,电解液的可燃性能够显著降低,进而提升电池整体的安全性。然而,传统的以磷酸酯为代表的阻燃共溶剂在提高电池安全性的同时,往往会显著恶化电池的循环性能。因此,探究共熔剂对电池储锂性能的影响机制,开发电解液功能化共溶剂选择的普适性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郭玉国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对电解液中Li+溶剂化结构和电极嵌锂电化学行为相关关系的思考,以石墨负极为模型化研究对象,探究了其在含有不同配位强度共溶剂的电解液中的电化学Li+嵌脱机制,揭示了强配位性共溶剂对电极电解质兼容性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一种非配位的功能化共溶剂普适性选择的新方法,实现了在不影响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的兼容性的同时,功能化电解液的目的。研究所提出的非配位功能化共溶剂选择的新思想,为处理电解质功能化和电极相容性之间的冲突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在多种其它电化学储能体系(钠离子、锂硫电池等)得到了扩展。相关研究工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2c08396)。郭玉国、辛森研究员和张娟助理研究员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后谭双杰和博士研究生田一帆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